標題: 100、《晏子春秋》反儒
無頭像
匿名
該用戶匿名發帖 發表於 2017-1-7 05:08 
24.85.204.83
分享  頂部
100、《晏子春秋》反儒

《晏子春秋》之一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

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爾稽、以告晏子。晏子对曰、不可。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好乐缓于民、不可使亲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职。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無其外。故异于服。勉于容。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自大贤之灭、周室之卑也。威仪加多、而民行滋薄。声乐繁充、而世德滋衰。今孔丘盛声乐以侈世。饰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以仪世。劳思不可以补民。兼壽不能殚其教。当年不能究其禮。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愚其民。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导民。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非所以导众存民也。公曰、善、于是厚其禮而留其封。敬见不问其道。仲尼乃行。

译文:

孔子到了齐国,拜见齐景公,景公很喜欢孔子,准备将爾稽封赏给孔子。景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不行。他傲慢而自以为是,不可以用来教导百姓;喜好禮乐对百姓宽缓,不能让他亲自治理百姓;好修身从命,而疲于作实际工作,不能勤于职守;主张厚葬破费民财,使国家贫困;丧仪长久衰念不止枉费时日,不能作父母官。德行修养最难的在于内心,而儒者只注意修饰外表,所以服饰奇特;过分注重容仪举止,不能引导众人,教化万民。自从大贤之人死之后,周王室就衰落了,禮仪的细则更加繁琐,百姓的行为卻日益浇薄,世风日下;歌舞禮乐沉闷繁冗,而世间的道德日渐衰微。现在孔子用盛大的歌乐来使世风日趋奢靡,用弦歌鼓舞来聚集众人,用繁琐的上下尊卑进退的禮仪细节、以步趋的庄敬来使百姓效法。他们博学切不能于世为法,思虑劳顿卻不能于人民有所补益,有加倍的壽命,也学不完他们的禮教,人到壮年也难搞清他们的仪轨,积蓄的财产不足供他们禮乐的费用。繁饰邪术以蛊惑世上的国君,盛为声乐来愚弄百姓。他们的主张,不能示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能用来教育人民。您现在打算封赏孔子,用他们的一套来改变齐国的风俗,可不是用来教育百姓、保护人民的好办法。景公说:“好。”于是留下了封赏的土地而赠给他厚重的禮物,迅速接见了他而没有问他的道德学问, 孔子受接见完就走了。




儒家原生形态记录:《晏子春秋》之二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曰、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梁丘据对曰、鲁孔丘之徒鞠语者也。明于禮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公曰、岂不可哉。而色说之。晏子曰、古者圣人。非不知能繁登降之禮、制规矩之节。行表缀之数以教民。以为烦人留日、故制禮不羡于便事。非不知能扬干戚钟鼓竽瑟以劝众也。以为费财留工。故制乐不羡于和民。非不知能累世殚国以奉死、哭泣处哀以持久也。而不为者、知其無补死者而深害生者。故不以导民。今品人饰禮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贤人不用。德毁欲流。故三邪得行于世。是非贤不肖杂。上妄说邪。故好恶不足以导众。此三者、路世之政、道事之教也。公曷为不察、声受而色说之。


译文:

景公登上路寝台,听到哭了声,说:“我好象听到有哭的声音,是干什么的呢?”梁丘据回答说:“鲁国孔子的学生鞠语在哭。他明晓禮乐,熟悉服丧,他的母亲死了,陪葬品非常丰厚,服丧已三年,哭声仍极为衰伤。;景公说:“难道不可以吗?”面露欣喜的脸色。晏子说:“古代的圣人,并不是知道能用上下尊卑进退的繁琐禮仪及制度规范的禮节,作为禮仪的楷模用以教导百姓,是认为这些禮仪使人厌烦劳累又延误时日,因此制定禮仪不超过便于行事的范围;不是不知道能用音乐舞蹈来勉励百姓,因为它耗费钱财,耽误人工,所以制定禮乐不超过用以和谐百姓的标准;不是不知道损害现世竭尽国力以祀奉死者, 办理丧事要长时间哭泣伤痛,之所以不这樣做的原因是知道它既無益于死人,又有损于活人,所以不用它来教导百姓。现在众人徒饰禮仪繁琐从事,过多的舞乐使老百姓迷惑;崇尚死人损害活人,这三樣事,是圣人所禁止的。贤良的人不被任用,勤俭的美德毁损,奢侈之风流行,所以三种邪行流布于世。对与错、好与坏没有区别,君主胡来,喜欢邪说,所以他的喜好与厌恶都不能用来引导百姓。这三种事是败国的路数,是坏事的渊薮。君主为什么不仔细审查,听到那哭声怎么还流露欣喜的脸色呢!”




儒家原生形态记录:《晏子春秋》之三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

仲尼游齐、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仲尼对曰、臣闻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仲尼出。景公以其言告晏子。晏子对曰、不然。婴为三心。三君为一心故。三君皆欲其国家之安。是以婴得顺也。婴闻之、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孔丘必据处此一心矣。


译文:

仲尼周游到了齐国,谒见景公。景公说:“先生为什么不去见我的宰相呢?”仲尼回答说:“我听说晏子侍奉三位君主而且都能顺从君主,这就是有三个心眼了,所以不去见他。”仲尼出去了,景公把他的话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樣。不是我有三个心眼,是因为三位君主都有一个心愿的缘故。三位君主都想让自己的国家平安,因此我才能夠顺从。我听说过,该称赞的卻责备,该责备的卻称赞,都是不对的。孔丘二者必居其一。”




儒家原生形态记录:《晏子春秋》之四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無幸见恶。诽谤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纲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爾、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译文:

仲尼到齐国去,谒见景公卻不见晏子。子贡说;诸见君主卻不去见他的执政的人,可以吗?”仲尼说:“我听说晏子侍奉三位君主而且能顺从他们,我怀疑他的为人。” 晏子听到这话以后,说:“我家世世代代是齐国的平民,我难以保住自己的品行,难以知道自己的过错,不能自立于齐国。我听说过,运气好就受宠爱,运气不好就遭受厌恶, 遭诽谤或受赞誉都与自己的行为相跟随,就像回声和声音相应和一樣,应该看清行为如何然后再准备是责备还是赞誉。我听说过,用一个心眼奉三位在君主的,因而能顺从君主;用三个心眼奉一位君主的,不能顺从君主。现在还没有看到我的行为如何,就责备我顺从君主。我听说过,君子独自战立著,对身影不感到有愧;独自睡觉,对夢魂不感到有愧。孔子在大树下习禮,被人拨掉大树后就离开了,自己并不认为为受辱;在陈国、楚国绝粮处于困境,自己并不认为贫穷。责难人卻找不到正当原因,这就如同住在水边的人认为斧斤没有用处而加以责难,住山上的人认为鱼网没有用处而加以责难一樣。话从他的嘴里说了出来,他自己卻不知道因此而陷入困境。当初我看见儒者很尊重,现在我看见儒者开始怀疑了。” 仲尼听到这些话以后,说:“俗语有这樣的话,近处说的话,传到远处也不能停止;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掩盖众人的耳目。我私下议论晏子卻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不可避免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他当成朋友,赶不上别人就把他当成老师。现在我在他老先生身上说错了话。他老先生批评我,他就是我的老师啊。”通过宰我去想他道歉,然后仲尼去会见了晏子。






儒家原生形态记录:《晏子春秋》之五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

景公出田。寒、故以为浑。犹顾而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焉乎。晏子对曰、有孔子焉则無有、若舜焉则婴不识。公曰、孔子之不逮舜为间矣。曷为有孔子焉则無有、若舜焉则婴不识。晏子对曰、是乃孔子之所以不逮舜。孔子行一节者也。处民之中。其过之识。況乎处君子之中乎。舜者处民之中、则自齐乎士。处君子之中、则齐乎君子。上与圣人、则固圣人之林也。此乃孔子之所以不逮舜也。


译文:

景公外出打猎,天气寒冷,卻故意认为温暖,还扭回头问晏子说:“如果人很多,那么这里边有像孔子那樣的人吗?”晏子回答说:“如果问在众人中有像孔子那樣的人没有,那是没有的;如果问有像舜那樣的人没有,那么我不知道。”景公说:“孔子赶不上舜,他和舜是有差距的。什么叫 ‘如果问在众人中有像孔子那樣的人没有,那时没有的;如果问有像舜那樣的人没有,那我不知道’呢?”晏子回答说:“这就是孔子之所以赶不上舜的原因。孔子是在一个方面努力的人,他处身于百姓之中,因为注重服饰仪容,百姓就能知道他这方面的过失,更何況处身于君子之中呢?舜处身于百姓之中,就和百姓一樣;处身于君子之中,就和君子一樣;往上如果和圣人在一起,那么本来就在圣人之列了。这就是孔子之所以赶不上舜的原因。”



儒家原生形态记录:《晏子春秋》之六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強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無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译文:

仲尼当了鲁国的相,景公对此感到忧虑,就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是敌对国家的忧虑。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相,该怎么办?” 晏子回答说:“您还是不要忧虑吧!那个鲁国的君主,是昏庸無能的君主;孔子是圣贤的相。您不如暗中装作重视孔子,假称让他当齐国的相。孔子极力劝谏鲁国君主,如果不被采纳,一定看不上鲁国,而到齐过来,他如果来了,您不要接纳他。和鲁国断绝了关系,有不能被齐国任用,孔子就陷于困境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来,景公不接纳他,所以他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