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180、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無頭像
匿名
該用戶匿名發帖 發表於 2017-1-2 13:27 
24.85.204.83
分享  頂部
180、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摘录)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的报告

【编者按】这是杨振宁先生2004年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的报告。杨振宁先生是华人科学家的骄傲,是1957年诺贝爾物理学奖得主,他在这次报告中对《易经》的批评非常尖锐,报告在海内外的华人圈中引起巨大反响,尽管杨振宁声明自己并無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心,但还是引起了来自廣泛途径的持久的激烈批评,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今日将报告全文转摘在此,供各位网友欣赏。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漢语漢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漢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樣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無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啟的一些话:徐光啟(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獻,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著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啟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啟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