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150、另类的中国五帝史
無頭像
匿名
該用戶匿名發帖 發表於 2017-1-1 14:29 
24.85.204.83
分享  頂部
150、另类的中国五帝史

胜利后的炎黄部落,聚合了众多的部落,定都涿鹿,向国家政体进化。中华文明从此发扬光大,进入中国历史五帝时代。那五帝:黄帝、帝高阳、帝高辛、帝尧、帝舜。

据说黄帝在位一百年,史籍上说,在这一百年中,中国没有盗贼,没有殴斗,人际之间谦让和睦。风调雨顺,每一年都是大丰收。最使人惊奇的是,连虎豹都不胡乱吞噬其他动物,苍鹰飞鹞都拒绝捕捉地上的鸡鸭。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一开始就是一个乐園。

而战败的九黎部落的一部分融入炎黄部落,成为黎民,中国有一句话黎民百姓就来源于这里。有一些可能向东北方向逃离而进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朝鲜族和日本大和民族的远祖;另有一些甚至很可能跨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还有一部分渡过黄河,迁徙到黄河和长江中游一带。他们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地方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经过了几百年的开拓发展,逐渐強大起来,在长江淮河流域形成了強大的“三苗”部落。ヾ
五帝中的第四帝尧在称帝前是唐部落(治所在今山西临汾)的酋长。中国历史记载,帝尧是位宽厚仁慈的帝王,接近他的人都会感到他像太阳一樣温暖,远望他就像云霞一樣灿烂。

尧处处为黎民百姓著想,不把国家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決心挑选一个贤明的人来继承自己的王位。当时位于蒲版(治所在今山西永济)的虞部落的舜以孝闻名天下,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娥英嫁给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尧決心把帝位禅让给舜。

尧在位的一百年期间,发生了空前可怕的大災难。公元前2297年,天不停地落雨,河流泛滥,山洪暴发,房屋家畜和田地都被淹没,中国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大批溺死饿死,残存下来的人逃到高山上嗷嗷待哺,这是中国第一次的大悲惨时代。尧任命夏部落(治所在今河南禹州)酋长鲧治水。

大约就在鲧带人四处治水的时候,尧決心让天下给舜。大约在公元前2285年,尧主动退位,放逐了自己的儿子丹朱,把王位禅让给舜。

尧、舜禅让是孔子极力标榜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禅让,因此使那个时代成为中国儒家知识分子夢幻般的精神家園:《禮记》上说,夏禹以前的社会是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究信誉和平,没有掠夺和欺诈。人们老有所养、壮有所为,鳏寡孤独也有人照顾。生产的东西归大家共同所有,劳动时不出力气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情。所以当时的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盗贼不兴。连部落首领都相互退让。

历史真的是这樣吗?

《韩非子》说唐尧欲传天下给虞舜部落的舜,而夏部落的首领鲧进谏;《吕氏春秋》说鲧欲为三公,因此被舜杀于羽山。

柏杨说:舜抨击鲧治水無功,帝尧在舜的坚持下,宣布鲧应负起治水失败的责任,派人到羽山(今山东临沐南),把仍在辛苦工作的鲧就地处決。ゝ

屈原也为鲧鸣不平。他在《离骚》中写到:
 
鲧婞直以亡身兮,
终然夭乎羽之野。
说鲧是因刚正不阿而遭遇不测。

持不同意见的还有“三苗”部落的首领。《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

尧让天下给舜,三苗之君也不同意。于是舜借口“三苗复九黎之德”,说三苗图谋不轨,率军征伐。胜利之后,“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ゞ,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三危位于今天的甘肃敦煌一带々。舜硬是憑借武力把这些失败者从长江流域強行迁徙到中国西北。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

这是儒家学派所津津乐道的第一次“禅让”,坚称尧是自动自发,非常愉快地把帝位传给舜。
舜可以杀死鲧,但他杀不死蔓延于中国的大洪水。而夏部落是当时唯一拥有水利工程技术的部落,没有人能夠代替。舜不得已,只好同意帝尧任命鲧的儿子大禹继续他父亲未完成的工作。
禹治水13年,结婚4天就离开了新婚妻子,三过家门而不入。

舜在去世前的第17年,学习尧的樣式,把天下禅让给禹。这是儒家学派所津津乐道的第二次“禅让”,坚称舜跟他的前任尧一樣,也是自动自发,非常愉快地把政权移交给禹。

如果事情真是中国儒家宣扬的这樣,那就需要我们具备特别公正和宽容的品德才能理解当事人的作为。毕竟,从某种意義上说,舜正是禹的杀父仇人。

舜101岁南巡时在途中去世,去世后葬在苍梧山(今湖南境内的九嶷山)南侧。据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娥英知道他的死讯后,一路向南寻找,边走边哭,眼泪掉在竹子上,竹子都染上了斑点。然后,娥皇和娥英就跳到湘江里殉节了。

有人怀疑舜死在征伐“三苗”的途中。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也提出疑问:

舜在位四十八年,就在第三十三年时,历史重演,禹挟著治水成功的威望,达到了当年舜达到的地位。纪元前2208年,舜刚好一百岁,不知道什么缘故,他孤独地深入蛮荒,跑到南方一千公里外的险恶的九疑山,并且死在那里,埋葬在那里。天子的寶座落到大禹之手。

以讲求个人修养,内圣外王的中国儒家,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 的基础上,煞费苦心地把中国远古史打扮的洁白如雪。然而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在那粉刷一新的墙壁上看到历史的斑斑血痕。

注:
ヾ、参考《世界苗族迁徙史》第71页。
ゝ、参见《中国人史纲》第三章。
ゞ、崇山在今湖南有两处,一是大庸市崇山,一是湘西的花垣县也有崇山。在湘西苗族中有有一支系称“仡雄”,他们直接奉驩兜为自己的祖先。
々、另说在青海南部终年积雪的积石山下一带。李建国、蒋南华先生在《苗楚文化研究》中持这种观点。我的朋友苏涟先生认为三危在西秦岭曡山北部一带。

笔者以为驩兜和三苗是属于三苗国的两个部落。其中三苗的一支被流放到三危。苗族学者杨世武先生告诉我流放到三危的一支据《苗族古歌》记载主要是三苗国的军人。

荆楚的落日
 
舜去世之后,大禹根据洪水泛滥,九河急需疏通的现实,改变执政方略,联合三苗、殷人等部落共疏九河,把华夏联盟的大兵,一齐开去治水。大禹这一举动,不仅让全国人民,也包括自己的对手三苗,都非常感动。

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每到整个民族危急关头,中国各个民族和各个政治团体不管有多大的分歧,不管兄弟间打得怎樣头破血流,总是能放下争议,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共度难关。这是我们民族能屹立几千年不倒的根本原因。

治水成功后,大禹感到三苗已经坐大,对自己的统治业已构成威胁,立即调动大军向“三苗”发起了灭绝性的攻势,双方恶战70天,苗族首领被大禹手下大将一箭射死,“三苗”被徹底击溃。史书上这樣来描述这场战争的惨烈:

“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ヾ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ゝ

这一战,三苗的有生力量基本上被消灭,部落联盟徹底瓦解。从此以后,中国史书上再也没有在出现过有关“三苗”的记载。

“三苗”战败之后,再一次向南迁徙,他们退到今天的鄂西、湘西、川东一带的崇山峻岭中,有的甚至溯漢江而上进入四川北部和陕南南部。

他们已经远离了祖先的故土,但战祸卻如影随行。商周王朝都不断对“三苗”后裔进行讨伐。从土地肥沃的平原湖沼地区迁徙到环境恶劣的崇山峻岭,这个伟大的族群毅然不屈不挠地适应环境,改头换面,顽強生存,重建自己的家園。经过夏代400多年的休养生息,到商、周之际,“三苗”后裔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部落集团,这就是史籍记载的“荆”、“荆蛮”、“荆楚”。
楚国王室的先祖是五帝中的第二帝高阳帝颛顼。高阳是黄帝的孙子。高阳的一个后人名叫季连,受封于芈,于是以芈为姓,楚国王室就是季连的直系后代。

到了季连的孙子辈,家族中落。季连的后人有时在中原一带做些事情,有时还深入南方蛮夷之地某些营生。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告诉我们季连之后“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

商朝末年,季连的后人鬻熊拜周文王为干爹,为商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芈氏”家族重新兴旺起来。周成王时,鬻熊的子孙熊铎受封于楚,楚国开始立国。

楚国一开始只有方圆50里地,但经过长期经营,后来发展为天下強国,春秋时期,名列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人口约5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差不多四分之一。兵強地廣,威震天下。

楚国王室虽然自承是漢高阳的苗裔,但楚国的主体民族是三苗的后裔。华夏族称呼他们为“荆蛮”,所谓“蛮”就是“苗”的转音。定居荆楚之后,楚国王室很快通过“和亲”政策和苗族人民融为一体。ゞ等到楚文王熊渠当政,已深受长江漢水间老百姓的拥护。他自己在心理和精神上也和中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完全视自己家族和“三苗”是一家人。々

楚国用吴起变法图強,但到楚怀王时,在和从西方崛起的秦国较量时已是处处落败。苗族《古歌》里这樣唱到:

沙兆玖帝敖,到底会盘算,
武打的不赢,便来攻心战。
派人来议和,派人来谈判。
划定管辖区,互相来侵犯。
凡事讲道理,从此永休战。
革缪耶劳受欺骗,从此不再把兵练。
沙兆玖帝敖,乘机诱他去交谈,
说是要立约,大家保平安。
谁知入陷阱,革缪一去不回还。ぁ

略微知道一些中国历史的人都看得出来:“革缪”不是那个被秦王欺骗的楚怀王,还能是那个?
诗人屈原出身楚国王族,成年后奔走楚国各地,采写苗族人民祭祀时吟唱的歌曲,部分流传到今天,就是《九歌》,其中有一首《云中君》,有人考证就是专门纪念他们的远祖蚩尤君: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译成现代漢语是:云神辉煌啊降临下界,忽又远翔啊升到空中。俯瞰中原啊一览無余,横越四海啊無穷無尽。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楚。楚族和苗族人民中有一部分,第三次长途迁移,向西南方向逃入武陵深山穷谷之中,宁愿与鸟兽共处,也绝不投降。

注:
ヾ、选自《荀子》“论衡”。
ゝ、选自《古本竹年纪年》。
ゞ、石超江先生在《世界苗族迁徙史》中说:湘西东部苗族漢姓姓龙的人,其“子祖连名”的苗族姓氏为“芈”,这是与屈原(楚国王室)同姓。东部苗族都自称为“熊”,这又是与楚立国的君主同姓。
々、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号谥。”见《史记·楚世家第十》。
ぁ选自《苗族古歌》290页“根支耶劳、革缪耶劳和耶玖逼蒿之歌”。
 
武陵和五溪
 
武陵位于湖南中西部和贵州东部一带崇山峻岭。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侵南蛮,始制黔中郡。漢高祖5年,改为武陵郡。

苗族先民终于在易守难攻的大山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喘息之地。不过他们已经大伤元气,只能回复到极其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活,但他们没有条件抱怨,只能低下头来,再一次重建自己的家園。三国两晉时,中原长期战乱,诗人陶渊明听到了这些遗民的消息,他把自己的见闻记录在他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無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论魏晉。……

古往今来,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写的世外桃園是他憑空想象出来的。但《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地理情況就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实际状況,那里高山流瀑,到处都看得到地下河流和天然巨大溶洞,往往从很小的洞口进去,里面豁然开朗,仿佛另一个人间世界。《桃花源记》里描写的那些农人,从他们的话语和衣著情況看,正是在秦末逃难到武陵一带的苗族人的后代。

退让和忍耐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永久的和平。他们开垦的土地刚开始有了收成,他们的家園刚开始变得迷人,中国封建王朝又开始没完没了地对他们实施讨伐和横征暴敛,苗族先民一次又一次反抗,一次又一次被镇压。武陵也没有平安了,于是,他们成批成批地再一次向西南方向,向生存状況更为险恶的“五溪”深处败退。

这是苗族先民的第四次大迁徙。

“五溪”,是指今日沅江中上游的巫水、渠水、舞水、酉水、辰水五大支流。流经区域是今川东、鄂西、黔东南、桂北一带的崇山峻岭。“五溪”之一的舞水,在贵州境内又叫舞阳河(“舞”字前应有“三点水)。发源于贵州瓮安的垛丁,流经今天的贵州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等县,在湖南黔城与从托口奔泻而来的清水江、渠水一起汇入沅江。

苗族先民由东而西、由北而南开始迁徙:一部沿舞水、清水江而上,经湖南西南部进入贵州;一部从武陵山脉的北端向西,顺酉水南北二源而上,经湖南西北部而入鄂西、川东和黔东;一部溯渠水、巫水而上,经湖南南部进入廣西,再从廣西溯都柳江北上迁入贵州东南部和南部。
山高谷深,鸟不飞度,兽不敢临。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林深雾重,瘴气横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在这樣的条件下,他们再一次运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園。他们在水边、在山坡上建起一个个苗寨,搭起一座座吊脚楼。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层层梯田。

其实他们也可以和他们的一部分同胞一樣,选择投降。按照中国文化的精神,对真心投降者,除首要分子外,不会不给予出路。但他们是他们民族的死硬分子,決心学习他们的先祖蚩尤,绝不妥协。他们是伏羲的后人,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创造了灿烂的“九黎”和“荆楚”文明,他们在历史上也吸纳融合了来自中原的许多郁郁不得志的优秀人物。即使多次败退逃亡,按理他们也不应该忘记文字。根据他们的民族古歌记载,他们原本是有自己的文字的。他们本可以建立学堂,没有纸张,他们可以把文字刻在树上,石板上,但他们没有。我们很难理解他们为何要熄灭民族的希望之光,主动地放弃文字,甘愿走向蒙昧?极有可能他们的文字和漢语很相近,他们也许是以这种极端的方式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和不被同化。

但也许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这种牺牲和坚守,中国民族才保有这樣一朵最为古老美丽的花朵。

谁能说苦难没有意義?

乌蒙大花苗
 
当东部苗族在不断南迁的同时,被舜強行迁徙到“三危”的那支三苗后裔也开始长途迁徙。

这只苗族是“三苗”国的精锐部队,所以舜迫使他们远远离开自己的族群,把他们从南方放逐到中国几千里外的西北。但在那里,他们也没有安宁,不久就又被舜強行肢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他们一路向南迁徙。迁徙的大致路线是:从曡山以东今甘肃徽县、成县一带翻越终年积雪的西秦岭,进入岷山山脉。其中一部分与羌人融合,大部分继续南行,进入漢水流域,再辗转到达川南筠连、敘永一带。

唐宋元明时期,居住在贵州东部的苗族再一次分批分批向西南方向迁徙,进入贵州安顺、黔西南直到云南东南部文山地区和滇南。与此同时,居住在川南筠连、敘永一带的苗族又遇兵荒马乱,开始迁入云南东北昭通一带和贵州大方、黔西境内,迁徙到贵州境内的苗族再从那里慢慢迁居到贵州威宁可乐河谷和乌蒙山麓石门坎周围,最后沦落为彝族土司的奴隸。

这个在中国高大地上差不多流浪了5000多年的伟大民族,终于精疲力竭,任人宰割,从此他们以贵州为大本营,散居云贵高原。

虽然他们都尊蚩尤为他们的祖先,但由于在长期流浪中,各个支系之间很少来往,又散居各地,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于是人们根据不同地方苗族人民不同衣著打扮,给他们取了不同的名称。清末传世的《百苗图》一书记载了苗族的100多个分支,用图画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

从“三危”来到乌蒙山的支系,他们节日的盛装是模仿他们以前战袍的樣式,羊毛织的大氅上有红色的大花刺绣图案,像古代兵士穿在身上的铠甲。因此被称为“大花苗”。 “大花苗”约有10多万人。

“大花苗”在《古歌》中这樣吟唱自己的历史:

我们这只苗族啊,是从战火中走过来的,但因敌人太強大,所以我们只好东跑西颠。最后,我们只好把丢失的房屋兵器绣在坎肩上,把走过的江河湖泊与秀丽风光绣在裙子上。同时,把仇恨埋在心里,把事实写成诗行,把历史放在每个人的头脑里。ヾ

他们是伏羲的后人,他们最先学会农耕,最先学会种稻,最先学会制作陶器,最先学会用青铜制造兵器。他们曾经是头可断,血可流,气不可夺的兵士,最后他们只能龟缩在乌蒙山中,上無片瓦,下無立锥之地,虎狼为伴,结绳刻木,刀耕火种。千百年的战争,千百次的失败,磨平了他们的斗志,他们敢于驱虎逐豹,卻又甘于做牛做马,实在忍受不了了,便一擔挑了全家妻儿,连夜逃走。

柏格理的同工王树德在《石门坎与花苗》中这樣描述他认识的花苗:

一代又一代的花苗人,为失去自己的土地而遭受痛苦,被漢族、彝族认为是‘大地上無所作为的一群人!’,只适于充当他们的农奴和奴隸。由于内向和恐惧,加之被这些更为強大的邻居所包围,苗族就失去了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他们只好屈服于农奴的身份,变成领主的私有财产。花苗人居住在人迹罕至的、要穿过浓雾才能到达的群山顶部,一见到他们,就给人一种身心憔悴的感觉。他们生活在‘沮丧的深渊’之中。ゝ

虽然他们贫穷、不太节俭、不愿意斗争,但他们纯朴、慷慨、诚实、可愛。他们是世界各种族中的一员。ゞ

贫穷和失败早已深深地毒害了他们的身心,但他们依然抱著一线希望,希望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上找到愛和希望:

普天下土地宽又廣,没有我们愛得著,我们愛的是有良心人。々

1903年,几个外出打猎的花苗终于在安顺遇到一个从心底愛他们的人。这个人真诚地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虽然在世人眼里他们是野蛮的、肮脏的、贫穷和没有价值的,但在一个名叫耶稣的人的眼里,他们卻是最为珍贵的寶贝。
 
注:
ヾ    、选自《川滇方言苗族的古史传说》,载《贵州省志民族资料汇编》第5集。
ゝ、选自《在未知的中国》第396页。
ゞ、选自《在未知的中国》第394页。
々、选自《苗族古歌·蚩尤与苗族迁徙歌》第276页。

注:选自《用生命愛中国——柏格理传》 第七章“中国最美丽的花朵”。大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