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135、尧舜禹时代,黄帝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
無頭像
匿名
該用戶匿名發帖 發表於 2016-12-30 03:26 
24.85.204.83
分享  頂部
135、尧舜禹时代,黄帝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

尧舜禹时代,黄帝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据《国语》所记:“有虞氏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禮记·祭法》也说:“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所谓“”,《禮记·丧服小记》说:“禮,不王不。王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祭法》注引杨复的解释说:“、郊、祖、宗,乃宗庙之大祭。者,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也。”也就是说,每一朝君主追溯自己的始祖,把它当做祭祀的对象,至于始祖以前的更早的祖先,则用祭的办法加以报祀。禮是一种追念远祖的大禮,古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由于黄帝开创性的业绩,有虞氏和夏后氏都把他视为远祖,并用祭祖之禮的最高规格祭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黄帝浓厚的追根报祖之情。

   三代时的祖先祭祀特别重视功德,以功德为选择祭祀对象的标准。《国语·鲁语》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禮记·祭法》也有同樣记载。黄帝以其开创中华文明的卓越历史功勋,受到人们隆重祭祀。

   但从商代开始,对祖先的祭祀有所变化。由于父系制的高度发展,人们计算祖先祭祀系列时,更加注重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按照商族的传说,它们的始祖契是由简狄与帝喾所生,因此殷人就“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禮记·祭法》)。这种做法影响到周代,因周族的始祖稷是姜媛与帝喾所生,他们就“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同上)。虽然如此,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的传统并没有中断。那些以黄帝为初祖的诸姓后裔,仍然按照传统习惯祭祀黄帝。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作为其苗裔的远祖继续被祭祀。齐侯因敦铭文证明,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仍把黄帝视为远祖进行祭祀。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祭祀具备了新的意義。由于先秦诸子纷纷借黄帝立言,黄帝和黄帝时代在诸子的著作中被作了不同的描述。儒家的仁義,道家的無为,法家的法治,神仙家的出世,在诸子著作有关黄帝的记载中都可以看到。这些著作尽管带有著作形成时代的烙印,但同时也反映出黄帝的功绩和黄帝时代的特征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当时的人们为了规擬未来社会的蓝图,纷纷研究黄帝和黄帝时代,并开始打出黄帝的旗号,出现了一个重要学派——“黄学”。据《漢书·艺文志》的著录,战国时期出现的“黄帝之书”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等共12类26种。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黄学的主要思想是文武并用、刑德并行、以法为符、皆断于法、無处無执、無为而治、保民而王等。这些思想無疑是为结束战争局面,促进大一统的实现而出谋划策。可见到战国时期,人们在承认黄帝是华夏族的血缘意義上的祖先的同时,更加突出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黄帝的意義,黄帝成为引导人们从战乱走向统一、走向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旗帜。
   
   在对天神黄帝进行祭祀的漢代,对人文黄帝的祭祀也不绝如缕。西漢中期,对于人文始祖黄帝的认识又有一些新变化。随著儒学在漢代被定为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黄学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养生之术得到了发展,黄帝被方术之士打扮为懂得飞升之术的祖宗,以致漢武帝在元鼎元年(前116)听到群臣议论黄帝升天之事时,便一心想学黄帝成仙升天。传说漢武帝巡视边防途经桥山,看到桥山上有黄帝的坟墓,就问下臣:“我听说黄帝骑龙升天了,为什么还有坟墓?”臣下回答说:“黄帝成仙上天,群臣安葬了他的衣冠。”漢武帝听后感慨万千,于是在黄帝陵前祭告,祈求像黄帝一樣成仙上天。而黄帝因封禅而不死的说法,更使这位夢想长生的皇帝向往备至,表示“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耳”。在方士怂恿下,漢武帝于公元前116年举行首次封禅大典,改年号为元封。后来又多次封禅,成为行封禅禮最勤的帝王。在不断求仙而空無所获“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的情況下,还是“羁縻不绝,冀遇其真”。

   西漢末年代漢的王莽好古,想按《周禮》治理国家。为了名正言顺,他封黄帝后为公侯,使奉其祭祀。他本人也以黄帝为初祖,虞帝为始祖,建黄帝庙方40丈,高17丈,并“郊禮黄帝以配天,黄后以配地”。王莽登上皇帝寶座以后,将轩辕黄帝之祭奉为国祭,并颁布政令,要普天下黎民百姓祭祀轩辕黄帝,以表示他登帝位是继承先祖的意愿,为民造福。他派人重修了轩辕庙,并廣征通晓祭典禮制的人,筹办祭祀黄帝的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