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480) 儒教华夷之辩的诱导:不管它杀了
無頭像
匿名
該用戶匿名發帖 發表於 2016-11-23 11:11 
24.85.204.83
分享  頂部
美国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480): 儒教华夷之辩的诱导:不管它杀了多少中国人,只要它尊孔就是华夏

漢网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

----------
常有人引用“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退于夷狄则夷狄之”,如此论调实则大谬。

首先,这话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孟子只说过“臣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

“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的真正出处乃是效力于蒙元的伪儒许衡为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发明的,其核心论述即“拥有华夏这篇土地延用华夏制度”的,“無论是否具有华夏民族血统”都承认它的合法性。

我们很容易看出两者区别,孟子所言是建立一种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世界管理秩序,而不是为了让周边族群融合进来。用夏变夷是手段,有效管理非华夏的周边族群是目的。

许衡的论调则是典型的服务于异族统治的“用夷变夏、無君無父”的伪理论,实质就是“有奶便是娘”。而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非华夏族群能用华夏典章治国的例子。

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华夏人不用华夏典章治国的情況,但只能说是华夏逆子时期,贬之为“新夷狄”,是怒其不争也!时机成熟,逆子终将回归华夏正统。若野蛮征服文明、夷狄僭越中国,無论其表面如何,其实质终为为外敌入寇侵略中国。历史证明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狄之政人面兽心。所以,从来不曾有过真正意義上的 “华夷易位”,华夏永远是华夏,只有孝子逆子之分,而夷狄永远是夷狄。

总结

华夷之辨首先是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然后才是文明野蛮之辨,而文明的标准就是“禮乐”。同时“华夷之辨”还是一套世界秩序管理体系即中华世界体系的核心观念。

华夷之辨,内中国外夷狄,贵中国贱夷狄。体系的中心是炎黄血统的华夏民族,体系的基础是強大的物质与军事力量,对周边族群用华夏禮義来实现“用夏变夷”,使四夷臣服,事中华以忠。
------------

孔孟没说,但是在诱导。

#

华夷之辨是根据禮仪来区分华夏和蛮夷,这里的禮仪是指《周禮》、《仪禮》、《禮记》以及《春秋》。其中《春秋》是华夏禮仪的宗旨,三禮是具体的规则。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正義曰:此章言中国禮義之盛,而夷狄無也。举夷狄,则戎蛮可知。诸夏,中国也。亡,無也。言夷狄虽有君长而無禮義,中国虽偶無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禮義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按此解,“华夷之辩”的意思是,不管它杀了多少中国人,只要它尊孔就该维护,就是华夏,所以满清一代儒教都为满族卖命。

儒教只关心它自己!!!

#

儒教“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決者,皆至于《春秋》而定,非定于《春秋》,定于禮也,故太史公自序曰:‘《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程颐亦曰:“禮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3]

《论语》:“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5]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6]

《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9]

韩愈《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禮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14]

---------------------

可见,儒教所谓的华夷之辨并不是维护的华夏民族血统,而是只维护的儒教禮仪。

所以,儒教所谓的华夷之辨根本抵挡不了外敌入侵。

孔孟没有明确的民族思想,然后,又把后人都圈在他们的思想框框里,不准跃出。
就导致了中国没有民族思想,在外敌当前时不能凝聚。

所以孙中山要以三民主義凝聚民族主義。并明确指出了过去中国缺乏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