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夏漢之“互受通称”,即夏=漢
無頭像
匿名
該用戶匿名發帖 發表於 2017-1-10 12:55 
24.85.204.83
分享  頂部
之“互受通称”,即夏=漢

新伊林人言:“埃及人的迁入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二次扩张。这和《圣经》描述的吻合,第一次是人类始祖亚当子孙的全世界迁徙。也就是所说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第二次是大洪水之后,诺亚三个儿子闪、雅弗、含。各走一方建立文明。闪建立了犹太直至后来的阿拉伯文明、雅弗建立了雅利安文明、而含(ham)圣经说埃及是他的土地。(the land of ham)。很显然,含是埃及人的祖先。也是中国人的祖先。古埃及语,埃及人被称作kham,中国人被称作漢han人。都和含(ham)谐音,这会是巧合吗?”

有些人对新伊林人加以嘲笑,以漢来自于漢朝证明啥啥没有文化比较可怕。其实追根溯源,漢是来源于漢水之名。同意没有文化确实比较可怕。

漢水是一条承载厚重历史的河,延续四百余年天下的漢代,和如今中华民族中主体民族——漢族以及漢语、漢字,其实都源自这个“漢”字。

公元前206年十月,27岁的项籍攻入秦朝首都咸阳之后,自称西楚霸王,以天下共主的姿态分封各路抗秦将领。原先在未破咸阳之前,盟军共主楚義帝曾言明先攻入咸阳者即为关中王,但项羽由于不满刘邦以逸待劳先进入咸阳,所以片面毁约,故意将其分封到当时较为蛮荒的漢中、巴蜀一带为漢中王,统治漢中郡、蜀郡与巴郡一带。想不到后来刘邦还是憑借这点资本顺利取得天下。在全国统一之后,因为刘邦是漢王(漢中王),故开创的帝国便以漢为国号,称漢朝。

所以漢朝得名来源于漢中王。而漢中地名又来自于漢水。漢中的来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漢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強,已有并吞天下之志。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著手进一步蚕食楚国。公元前312年秦夺取楚丹江流域,又败楚漢中,置漢中郡。《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漢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漢。秦取得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漢中郡扩大到漢北(今安康一带)及漢水上游地区,郡治新城(今安康),正处在漢中郡中部。东漢末年,曹操从张鲁手中夺取漢中郡,此时漢中郡的下游古漢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郑都成为吴蜀争夺的军事要地。后来漢中就专指漢水上游的盆地了。这种地名上的张冠李戴现象,地理上称“地名漂移”。

漢水得名非常古老,《诗经》有对漢水大量描写。比如: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句诗描写一位青年思念居住在漢水一带的一位美丽女子的心情。

又比如:

“维天有漢,监(镜)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这是《诗经·小雅·大东》赞美银河,描述织女焦心盼望牛郎的诗句。古人常常把漢水与银河对应。实际上古埃及人似乎也把尼罗河与天上银河互通。而吉萨三金字塔也是按星座结构排列。

漢水古时又叫夏水。古籍中夏水也称为漢水,而漢水也称为夏水。

百度一下:

据《漢书·地理志》记载:“东漢水(即今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即长江)。”这条记载说明漢水又称沔水,漢水从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即西漢氐道县,以氐族聚居而命名)处接纳古西漢水,经陕西漢中入湖北,至下游江夏郡一段名为夏水,并注入长江。此江段何以名为夏水,班固未给出理由。大概与夏禹治理漢水疏导而成此水有关。今漢阳有禹稷行宫、禹功矶等古迹。

《左传•昭公十三年》:“王沿夏,将欲入鄢。”杜预注:“夏,漢别名。” ,漢水被称为夏水自先秦一直到清代都没有变化。正因为如此,武漢的“漢口”也称为“夏口”。《左传•昭公四年》:“吴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杜预注:“漢水曲入江,今夏口也。”这里所说的“夏口”即其实是漢江入之长江之口,即今漢口。武漢的漢口称为夏口,是因为漢水与夏水“互受通称”所致。漢水因与夏水相通,而得夏水之名,所以漢水入江之口,也称为夏口了。

《国语吴语三》:“昔楚灵王……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漢,以象帝舜。” 韦昭注:“陂,壅也……舜葬九疑,其山体水旋其丘,故雍漢水使旋石郭,以象之也。”,按韦昭的说法,所谓 “陂漢”就是截漢水引流至章华台。考古发掘证实,楚章华台在今濳江龙湾镇南,这里离漢水相距甚远,而在章华台南面不远有夏水流经,因而完全没有理由从漢水引水到章华台。这里所说“陂漢”的“漢”,显然不是指漢水,而是指夏水。但因夏水与漢水“互受通称”,夏水与称为漢水了。清光绪《荆州府志》:“鲁港,在龙湾市,深廣数丈,下通杨、夏诸水,以备旱潦蓄泄。”此处与夏水相连接的位于龙湾附近的鲁港应该就是楚灵王修章华台的“陂漢”工程了。

司马迁《夏本纪》未提及夏水,而指出更著名的“苍浪之水”。他在敘述大禹疏导治理九川时说:“嶓冢道(导)瀁(漾),东流为漢,又东为苍(沧)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把治理后漢水全流及长江中下游河道情況都条敘清楚了。嶓冢道漾,本文前已注明;苍浪即沧浪,班固则称夏水;三澨,夏水一段,古水道名,东漢著名学者郑玄指在江夏郡竟陵界,即今湖北濳江境内;大别,即今漢阳龟山,龟类鳖,不雅,故名大别。彭蠡,即今鄱阳湖;北江,长江过鄱阳湖后,流向改为西南往东北,汇入东海,故称北江,项羽称無颜见江东父老而不称“江南父老”,即本此。

沧浪和夏水同名一水,已得学界公认。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已故历史地图权威谭其骧教授在其所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战国图》中,标注夏水、沧浪水于同一水道。此水起点为今荆州市沙市区,标地名为“夏首”,表“夏水之始首”意;蜿蜒东南,经今洪湖北岸折往北,于沔阳(今仙桃)入漢水,再东至今漢口漢阳间汇入长江,标地名为“夏浦”。夏浦春秋时称“夏汭”,《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吴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指此处。

最后,笔者感慨:

古埃及人又叫Kham,又叫夏! 而中国漢水与夏水之名互通,这太令人寻味了!

另外根据之前博文,因为尼罗河是南北向,而中国的大江大河基本上都是东西向的。而漢水,湘水卻是南北向,所以今天漢水,湘水附近的舜禹等“古迹”自然都是当年根据周人的古书“考证”后重新命名与修建的。而漢水(夏水)能被命名为夏(漢)水,可见这条河流的地位!因为周人很可能把漢水想象成了尼罗河。很有可能古埃及人就把尼罗河称为漢水或夏水。中国的江河基本上都是以江或河命名的,而以水命名的似乎只有漢水。或许“大禹治水”的“水”不是指廣義的水,而是指狭義的“水”,即漢水或夏水,也就是指尼罗河。

而后刘邦被封为漢中王,刘邦夺取天下后建立漢朝,我们今天有漢族,漢语,漢字,让我们承接延续这伟大的名字,这确实有点“巧合”了!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