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国最早的“帝”字出自埃及文物(图)
無頭像
匿名
該用戶匿名發帖 發表於 2017-1-9 07:16 
24.85.204.83
分享  頂部
中国最早的“帝”字出自埃及文物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10/17/2633_185598438.shtml

2012-02-10








世界最伟大的历史考古发现之三:中国最早的“帝”字出自埃及文物

作者:赵自強

   
    时至今日,我们在中国考古文物中,只发现了商周时代(大约3300年——2500年前)的古人留下来的古“帝”字。但未发现夏朝至夏朝以前的古人留下来的古“帝”字。     
                           
    我们还看到,这些古“帝”字,大概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雕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象形古“帝”字;另一类则是铸造在金属鼎等器物上的微缩和简化了的图画古“帝”字。

    对于这些古“帝”字,出现较晚的较成熟的当时普遍使用的,是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同时,这些古“帝”字,基本上已被古文字学家正确的释读了。

    然而,还有一些是出现较早的使用较少的奇形怪状的“异体”古“帝”字。这些“异体”古“帝”字都是出现在金文之中的,而甲骨文中没有看见。这就使古文字学家没有办法用金文和甲骨文中的类似文字进行比较研究。这樣一来,金文中的这些微缩的图画“异体”古“帝”字,古文字学家就未能释读。对于这些未能释读的“异体”古“帝”字,古文字学家只好将它们集中起来,放到《金文编》的附录之中,以备后人去考释。

      对于这种遗憾的事情,人们就会问了,古文字学家为什么不能释读金文里的这些“异体”古“帝”字呢?关于这个问题,据我的研究经验来看,这主要是中国古文字学家,几乎都未系统的研究过龙和龙冠问题。同时,中国古文字学家也从未研究过埃及上古历史和埃及上古文物等问题。

    因为中国古文字学家在这两门基本知识上的局限,所以他们就不知道,这些“异体”古“帝”字究竟是什么字。从这里,我们也就清楚的看到了,知识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多么的重要,缺失那一个环节,知识链条都会断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会停止不前,甚至根本就無法解決!

    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的(704)《古文字中的“龙”字研究》中已经说过了。我通过对古“龙”字研究认识到,相关的知识链条一旦断裂,那么,研究的问题就象中间隔著一条大河,学者们也就無法过河去研究和探索问题,自然,河那边的事情也就無法弄清楚了。你想一想,那我们怎么去认识、研讨、发现真理呢?

    这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对《古文字中的“龙”字研究》,可以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先研究好了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龙”字的结构和含意之后,那么,一系列与古“龙”字有关的,其它古文字中的相同结构和含意,我们才可能真正弄清楚。

    换言之,只有当我们研究好了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龙”字的结构和含意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弄懂古文字中的“帝”、“王”、“冠”等字的结构和含意。

    为什么这樣说呢?因为我看到,古文字学家在研究古“龙”字、古“帝”字时,他们确认古“帝”字的依据是其头上都有“▼”形、或“¥”形符号。而这一标志,正是学者们确认古“帝”字的重要前提。这显然是正确的。

    但学者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不明白这个标志就是“龙冠”的简形。所以造字的古人把戴“龙冠”的古人定为“帝”字。其次,学者们还有一个重要弊病,那就是,他们都没有把古文獻、古文字、古文物三者中的“龙”、“帝”、“王”、“冠”等字的相同结构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

    而产生这一弊病的另一个原因,是学者们知识较为狹窄,基础较为虚浮,思想较为僵化,信息较为闭塞。因为这些原因,往往会使人们产生认识问题的前提性错误;而一但认识古文字的前提发生了错误,那么,认识古文字的一些研究方法,也就会随之走上岐途。

    我在这里谈了这么多,权且就作为一个引子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研究甲骨文、金文中的“帝”字的体形、结构、变异,及其与“龙”字有关的部分。为了说明问题,我特例举以下十三个“甲金”古“帝”字于下:



(图一)(这十三个都是在中国考古中发现的古字)

    我们从(图一)中可以看到,第一行是五个已被古文字学家释读、确认,并没有异议的,体形结构又基本一致的甲骨文中的古“帝”字。第二行是五个已被古文字学家释读、确认,并没有异议的,体形结构又基本一致的金文中的古“帝”字。并且,这十个“甲金”古“帝”字,结构还比较相似。所以,古文字学家只要释读出这十个“甲金”古“帝”字中的一个,那么,其余九个相似的古“帝”字,也就迎刃而解了。

    但古文字学家没有想到,就在人们高兴之时,问题出现了。例如,第三行这三个微缩的图画古字,与第一行、第二行的这十个象形的“甲金”古“帝”字字形结构完全不同。

    这下要命了,这三个微缩的图画古字,超出了学者已知的认识范围,就象一堵难墙一樣,把古文字学家都难住了。因为专家习惯了用传统思路想问题,这就没有办法将它们进行比较研究,自然,也就难于发现和突破问题了。这樣一来,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思路也就痹塞了,因此,也就没有办法进行释读了。

    而我要指出的是,其实,这种现象在甲骨文金文研究中,古文字学家没有办法释读的同字不同形的“异体”古字,实在还有很多很多。因为大多数“甲金”古字,专家还未能释读;相反,被古文字学家释读了的,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事实上,被古文字学家释读了的,多是一小部分已经成熟的定型的通用的出现时代较晚的象形文字。然而,那些使用时代较早的,后来又不普遍使用的,象(图一)下面那樣的三个微缩的图画古字,其实,就是古文字学家至今尚未释读的古“帝”字。

    我们看到,(图一)下面那三个金文古字,其形状就是一幅微缩的图画。不难看出,那是三个侧身坐在龙椅上的古帝形象,但龙椅省略了,因为他们头上都戴了一顶“龙冠”。

    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704)《古文字中的“龙”字研究》中探讨了古人记载古帝“豢龙”的历史事实,以及“人主得(龙)而飨食之,伯天下”,和“见(龙)之者,殆乎霸”的文獻资料。同时,我还从埃及纸草书中看到这樣的史料:“看啊,人们已经起来反叛蛇标”。刘文鹏先生解释说:“神和王头饰上的蛇形标记,即王权的象征”(12)。而这些史料,恰恰在这里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帝”字得到了相互印证。

    我们同时还看到,中国古人常常用蛇来代表龙。这在《山海经》、《淮南子》、《左传》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并且还有不少古籍干脆把“龙蛇”并例在一起,将它们视为同类动物。如《左传·襄公21年》云:“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周易·系辞传》云:“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还有的古籍说:“龙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庄子·山木》云:“一龙一蛇,与时具化”。《史记·外戚世家》云:“蛇化为龙,不变其文”。《论衡》云:“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这樣看来,不论是埃及用蛇标明身份的法老,还是中国戴“龙冠”的古人,其实都是古“帝”的象征。故在古文字中戴“龙冠”的人,無疑就是古“帝”字了!

    然而,中国古帝为什么爱用龙来自喻呢?这是因为,龙是动物中最大的动物,而古帝仿照龙冠的模樣,在头上也戴一顶“龙冠”,这就象征著古帝是人中之龙的意思!所以国人历来认为,“龙冠”是古帝最显著的标志。根据这一事实,我们知道,头上戴“龙冠”的古人,那就是一国之皇帝。而将这一事实反映在古文字里,那个头戴“龙冠”的人,当然就是古“帝”字了。

    而这里还有一点是不能不说的,那就是,我们从(图一)中看到,这十三个古“帝”字头上都有一个致关重要的“▼”形符号。而这个“▼”形符号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意義我已在前面(704)《古文字中的“龙”字研究》中说了,这个“▼”形符号就象征著古帝头上戴的“龙冠”。

    你若不信,可再去看看古“龙”字,是不是该字头上都有“▼”形符号。而我们在这里又看到,“▼”形符号不仅“甲金”古“帝”字头上有,并且在下面三个微缩的图画古“帝”字头上也有。这就证明了,(图一)中的十三个古字,都是同字异形的古“帝”字。如果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不妨再看看(图二)龙帝两字的比较,你就会明白我的结论。


(图二)

    注:(本图第1个字是金文“帝”字。第2——8个字是甲骨文“龙”字。第9——11个字是金文“龙”字。你看一看,古帝头上戴的“龙冠”,是不是和真龙头上的冠相同?)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图一)第三行中的第二、第三个古“帝”字,他们头上也都戴了一顶“龙冠”。只要你不带偏见,一定会发现这一点。并且古帝头上的“龙冠”,很象甲骨文、金文“龙”字头上的“¥”形符号。关于这一事实,我们又可以从(图三)的比较研究中得到证明。


(图三)

    注:(本图第1——2个微缩的图画文字,是“异体”的金文“帝”字。第3个古字是甲骨文“龙”字。第4个古字是金文“龙”字。你看一看,古帝头上戴的“龙冠”,是不是和真龙头上的冠相同?)

    当我们比较研究完了(图一)中的十三个古帝字之后,再来研究(图四)中的三个微缩的图画“异体”古“帝”字,也就顺理成章了。
   


(图四)

    从(图四)中看到,这三幅微缩的图画古字有四个共同的特点,第一,这三个人像都是正面人物的形像;第二,这三个人都是坐在龙椅上曲腿的形像,但龙椅省略了;第三,这三个人有两个人的双手是弯曲放在龙椅扶手上的形像。第四,他们头上都戴著一顶“龙冠”。

    我们先来说说(图四)中的第一个古“帝”字,它其实就是(图一)第三行中的第一个微缩的图画古“帝”字的正面形像。所以说,(图四)中的第一个古“帝”字,其实就是(图一)第三行中的第一个古“帝”字。只不过,一个反映了古帝的侧面形像,另一个反映了古帝的正面形像,虽然两个古字的形像有异,但实质都是同一个古“帝”字。而这个字就叫:“异形同字”。关于这一事实,我们再从(图五)“帝冠”和“龙冠”的比较中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


(图五)

    我们从这一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古帝头上的“龙冠”,多么象(图五)中的真实“龙冠”。我们就憑这一重要标志,就可以断言:这个头顶上戴著“龙冠”的人,就是古“帝”字。

    我们再来看(图四)中的第二个古“帝”字,这也是一幅微缩的图画古“帝”字,它的形状是:一个人正面曲腿坐在“龙椅”上的形像,他头上戴著一顶很大很美的“龙冠”。而这顶“龙冠”,很象(图六)那四个龙字头顶上的真实“龙冠”。而就憑这一标志,这一根据,我们可以断言:这幅头顶“龙冠”的微缩图画,其实就是金文中的古“帝”字。


(图六)

    下面,我们再来看(图四)中的第三个古“帝”字。他显示的古帝形象是:一个古帝正面的轮廓,他曲腿坐在龙椅上,双手弯曲搁在两只龙椅的扶手上。但是,古人书写这个古帝字时,只画了他的长颈,省略了他的人头。这在已经发现的图画“帝”字中是独一無二的现象。而更加特别的是,这个古帝的“龙冠”,非常超前,它几乎就象中古唐宋时代古帝戴的那种“标准形状”的皇冠。因而,我们一看到这种皇冠,就会知道,它已经把古帝的身份展现無疑了。但遗憾的是,在古文字里,这也是一个罕见的特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可以比较研究的对相。但不论如何,只要是中国人,看到戴这顶皇冠的人,就知道他一定是古帝。所以这幅微缩的图画古字,無疑也是古“帝”字。

    但我们同时也必须知道,以上研究发现的这些金文中的古“帝”字,那都是以“龙冠”为模擬对象而造的古“帝”字。然而,除此之外,中国古人是否还创造过其它类型的古“帝”字吗?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我们从未想过,当然也就不知道答案。今天我在这里就回答这个问题,并再介绍三个其它类型的古“帝”字。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金文是晚商和周朝使用的兩種相当成熟的古文字,但我们一直错误的认为,至今也未见过夏朝的古文字。所以我们一直在猜想,夏朝有没有文字呢?有没有“帝”字呢?它是什么形状呢?在那里呢?

    关于这些问题,其实是每一个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都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但十分遗憾的是,中国社科界还没有一个人能夠回答这些问题。这就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寻找答案。

    我通过22年的研究探索,今天慎重宣布,我找到了正确答案。然而,我要回答人们的是,夏朝是有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有的,当然夏朝的“帝”字也是有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夏朝的国都、帝陵、故乡,夏人的根,原来并不在现在的中国,而是在中国人的故乡——埃及。所以,中国最古老的“帝”字,也就出现在埃及。

    然而,中国最古老的“帝”字是什么模樣呢?我要告诉人们的是,那就是一幅幅的图画,而这一幅幅的图画上画了一个人头戴尖顶帽子的形像。而这个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帝”字!

    据外国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最早出土有古“帝”字文物的地方,就是埃及南方的希拉康坡力城。而这座古城,也就是众多中国历史文獻记载的“陈州”。而“陈”就是“旧”和“古”的意思,所以“陈州”就是人类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考古学家在该城一座5000年前的第一王朝的王陵中发现了大量中国上古的历史文物,它们主要有纪念“炎黄之战”的——《战场调色板》,纪念“黄帝蚩尤之战”的——《纳爾迈调色板》,纪念“黄帝娶雷祖”的——《纳爾迈权标头》。

    在《纳爾迈调色板》中雕刻了中国鼻祖黄帝的形像。而这个黄帝是一个个子最为高大的巨人,他头上戴著一顶尖帽子。并且黄帝在当时大小阶梯式的六种人种中不仅是个头最大的,而且最矮小的人种,个子只有黄帝的膝盖高。这就是说,5000年前的人种,不象今天的人种。他们的个头差距巨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特别在《纳爾迈调色板》上,雕刻了黄帝左手揪住蚩尤的头发,右手高举权杖,欲打杀蚩尤的形像。而蚩尤当时跪在地上,双手作求挠状。并且在黄帝的身后,还雕刻了苍颉的形像,这个苍颉,正在履上记载黄帝惩治蚩尤的历史事件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件珍藏在埃及博物馆里的《纳爾迈调色板》上的正面照片。

         

                              (纳爾迈调色板)



(图七)(注:这是在埃及出土的纪念“黄帝蚩尤之战”的《纳爾迈调色板》,同时,它也是最早刻有中国黄帝形像的历史文物,以及刻有世界上最早的图画“帝"字的历史文物。现在它就珍藏在埃及博物馆。黄帝之后,西周之前,埃及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埃及。因为当时中国古帝的国都帝陵都是建在埃及的。同时,西周之前,现在中国叫“东夷”,属于埃及管辖的诸侯国的领地。而当时的诸侯都是由中国皇帝的儿孙或兄弟擔任的。)

    我们看到,自从黄帝在埃及确立了中国古帝头戴尖帽的形像之后,后世的埃及古帝形像,也就跟著成了传统,一律都是头戴尖帽的形像。这一传统在埃及延续了1500多年,至到夏朝灭亡为止。后来商帝改变了这一制度,在埃及壁画和雕刻中的形像多是头戴日冠,或日月双重皇冠的形像。







         
(图八)这是埃及寺庙或皇陵壁画中的中国古帝形像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画“帝"字。



(图九)这是埃及寺庙雕刻或皇陵壁画中的中国古帝形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画“帝"字。


(图十)这是埃及寺庙或皇陵壁画中的中国古帝形像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画“帝"字。


(图十一)这是埃及寺庙或皇陵壁画中的中国古帝形像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画“帝"字。


    然而,中国古人又是怎樣根据这些古帝的图画,再微缩、简化,然后创造出古“帝”字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去访问古人,看看他们给我们遗留下来的金文古字。这樣,我们就可以用埃及图画中的“帝”字,与中国金文中的“帝”字进行比较。只有这樣,我们才能明白上古历史中的古文字是怎樣从图画演变成图画文字,再从图画文字演变成象形文字,再从象形文字演变成今天的简化字的。

    可以说,我们只有找到了比较研究的对相,才能使真理真正的呈现出来,并为人们所接受。如果没有比较研究的对相,很多历史和古字都难于认识。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一个道理,比较才是发现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夏人创造的仿生古字——“帝”字。


(图十二)这是在中国考古中发现的奇形怪状的“异体”金文“帝”字。

    我们看到,这三个夏朝或夏朝之前的古人根据埃及图画“帝”字,然后微缩、简化、创造的金文图画“帝”字,其形状都是一幅幅微缩的图画,并且这三幅图中都画了一个人,头上戴了一顶尖帽子——皇冠。而这顶皇冠,其形状恰恰与前面已知的“龙冠”截然相反,由“▼”形,变成了“▲”形。

    我们就说(图十二)中的第一个金文“帝”字,这个“帝”字反映了古帝正面的形像,并且一看就知道,这是古帝曲腿坐在龙椅上的形像,但龙椅省略了。我们再看古帝的手,可以发现,这个古帝将双手弯曲放在龙椅扶手上。我们还看到,这个古帝头上戴著一顶尖顶的皇冠,皇冠两边还吊著两串长长的珠寶似的饰物。

    现在,我们可以将中埃两国发现的古“帝”字作个比较了。只要稍有一点绘画知识的人,看了中埃两国发现的古“帝”字之后,都会知道,两国“帝”字有著难于割断的血缘关系。而埃及发现的图画“帝”字明显是源,中国发现的金文图画“帝”字無疑是流。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实。

    下面,再来看(图十二)中的第二个古“帝”字的形状,它的模樣是:一个人正面坐在龙椅上,弯曲著双腿,但手脚都画得较短,头上还戴一顶“人”字形的简易皇冠,而这顶皇冠非常象“Λ”形符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顶皇冠,确实与埃及法老头上戴的尖帽子相同。这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个金文古字,無疑也是一个古“帝”字。

    我要坦率的说,古帝字研究到这里,我都是很顺利的。因为,我有系统的丰富的龙和龙冠知识为支撑,并且还有坚实的埃及历史和考古知识做后盾,所以,我在研究发现上述诸多“异体”古“帝”字时,都没有化多大精力。

    但是,有一个金文图画“帝”字是例外的,这就是(图十二)中的第三个古“帝”字。因为它是我碰到的最不象话,最不靠谱,最难识别的“异体”金文图画古“帝”字。

    你看看,这个怪字的结构,可以分成上中下三节,下面那节是一个最最简略的人形。但是,如果你没有一点绘画知识的话,你就很难发现那是一个人形!因为古人在这里只画了一竖作为人身,另外在一坚之上画了一个圆圈作为人头。但没有画人手、人脚、人肩和人腿。

    这实在太简略了,就象今人画的“奥运”符号。不仅如此,这个古字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这就是,这个古帝头上戴了双冠,字中间是一个“▼”形的“龙冠”,同时,字上面又加了一个“▲”形的尖顶皇冠。这就象埃及的商帝一樣,头上往往戴著日月双重皇冠。这表示他是上下埃及的统治者。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遍,就会发现,如果我们没有龙和龙冠的基本知识,就不知道“▼”形符号是代表“龙冠”的;如果没有埃及历史和文物方面的知识,就不知道“▲”形符号是代表尖顶的埃及皇冠的。

    这就使我们看到,搞中国上古历史研究的学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上古历史,同时,他还要了解“外国”的上古历史;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上古文物,同时,他还要了解“外国”的上古文物。只有这樣,我们的知识链条才算比较完整,也只有具备了这樣丰富的基础知识,我们才能顺利的解決千年的历史之谜,文物之谜,古文字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