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508) 马王堆铁证:苏秦张仪不是同时代
無頭像
匿名
該用戶匿名發帖 發表於 2016-11-24 12:52 
24.85.204.83
分享  頂部
美国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508):马王堆考古铁证:苏秦和张仪他们两人不是同时代的人。

       苏秦活动的时间大概在秦昭襄王时期。张仪活动在秦惠文王时期。
  
  苏秦是有名的纵横家,纵横家也是顺应历史形势产生的。所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就是夸的纵横家的威力。苏秦活跃于公元前三世纪早期,最大的成就就是邦助燕国削弱了齐国,也因此被齐缗王杀死,即《史记》所谓“苏秦被反间而死,天下共笑之。”
  
  有关《史记苏秦列传》里的历史事实很荒谬错乱,里面把苏秦、张仪说成同时代的人,后世的古书如《论衡》还把苏秦和张仪当成师兄弟,共拜鬼谷子为师,并描述苏秦的本事怎樣比张仪学得好。可见苏秦长期以来,一直是所有青年纵横家的榜樣。
  
  《战国策》里讲苏秦起先以连衡术去说秦惠文王,可是现在学者以为多误,以为当是秦昭王。秦惠文王卒于前310年,秦惠文王于前325年称王,第二年因此改元。张仪才活动在这一时期,秦惠文王死后没两年,张仪也死掉了。而苏秦活动的时间大概在秦昭襄王时期,到前284年才被齐缗王杀死,《史记》里记载是为刺客所杀,带有浓厚的小说色彩。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据说也是一个贵族的后代,年少时读书多了,可能有点不忿做农民,老想通过游说人主发一把,重温一把贵族的美夢。虽然开始并不顺利,后来竟也成功了,得意洋洋地吹嘘道:“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甘心做个农民,这辈子也就别想出头天了。他声势最盛时据说佩六国相印,这个是谣传,据考,他顶多同时兼有赵、燕、齐三国的相印,并同被三国封为武安君。但是他一生殚精竭虑,邦助燕王消弱以前的死敌齐国,攻灭宋国,影响了当时的战略平衡,也确实形成了很大声势。所以一时成为当时不想当农民的知识分子的榜樣。大家把所有纵横家创造的奇迹都归功于他,甚至超过了对前世纵横大师张仪的崇拜。虽然司马迁说张仪搞纵横的阴损程度还要超过苏秦。但是《漢书艺文志》里《苏子》有31篇,是纵横家里著述最多的,《张子》才10篇,可见张仪远不如苏秦的声势。司马迁说“
  
  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是未必确实的,实际上苏秦是那时纵横家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苏秦后来以合纵而闻名,可是他早年卻是游说的秦国,搞的是连衡的勾当。这个不奇怪,纵横家只是不想在烈日下耕田,靠脑瓜子和嘴巴过上快活的日子。谁给优厚待遇,就为谁卖命,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所以要把“朝秦暮楚”这类迂腐的道德谴责之类帽子扣在他们头上,只是白搭。而且,游说这种事也并不容易,我们最好不要嫉妒。因为人家不但要嘴巴快,还要脑子灵,否则弄不好榮华富贵搏不到,脑袋瓜都没了。那时君主们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理由?理由??有说则可,無说则死。”臣子们只有一种选择,号呼道:“请一言而死。”生死之际,给你的时间可能不到5分钟,你的谎圆得好,君主转怒为喜,你的命就保住了。当然战国时代还没有这樣残暴,君主不听你的,大不了把你赶走了事,这是有古代尊崇士人的遗风。漢代就没那么好了,漢武帝时代的主父偃,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的《主父偃》以28篇的总数仅居苏秦后面,获得银牌。他的目标竟是:“不能五鼎食,干脆五鼎烹。”可见纵横家由于长期的游说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点变态了。后来主父偃下场就不好,真让人落泪。
  
  当然苏秦是个还算有节義的人,虽然他起初游说受挫,可是后来跑到燕国,总算得到重用,被封为武安君。今本《战国策》里说是赵肃侯封的,高诱注并以为武安是赵国的地名,恐謬。不可能三个国家都有同樣名字的城邑封给苏秦。武安只是一个号而已,如孟尝君之类。苏秦因此很感激燕王,并发誓要向战国故事里艳称的“尾生抱柱”那樣终于燕昭王,他一生也确实是那樣做的,这从今本《战国策》里苏秦的活动经历和《战国纵横家书》里苏秦的书信可以看出。
  
  但是苏秦为什么以前游说秦国不能成功呢?并不是如《史记》里说的,秦王新诛商鞅,不喜欢辩士。苏秦在秦国游说的时候,至少已是秦惠文王末年了,商鞅早死了几十年。《史记苏秦列传》里苏秦活动的年代很紊乱,既然说苏秦活动于秦惠文王时代,则不应该又和魏襄王打得火热。魏襄王的父亲魏惠成王(梁惠王)才和秦惠文王同时,所以法国漢学家马伯乐曾写过文章《苏秦的小说》,指出《史记苏秦列传》完全象部小说,史实过于错謬。1973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也足以证明,《史记》里关于苏秦的年代是错的。再说秦惠文王既然不喜欢辩士,那以前的张仪就是一个十足的辩士,他为什么宠信有加呢?所以,关键在于苏秦以前游说的内容方式有问题。
  
  苏秦劝说秦王尚武,这本来不错的。但是这点傻瓜都知道,还用得著他苏秦老人家“俨然”地辛苦跑一趟么?所以苏秦的话等于没说,不值一个屁。秦王顾虑的是,“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他只是擔心秦国的实力。虽然秦国那时候已经让六国胆寒,可是人家要联合起来对付你,你也吃不了兜著走。因为不久前的前298年,齐、韩、魏三国的联军也曾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了不少土地。秦国知道自己实力还不足以为所欲为,对苏秦的废话当然不满意,就婉谢了。
  
  苏秦于是只好哭丧著脸回家,他把随身细软都花光了。跑到家,家里人父母、嫂子甚至老婆都不理他,估计晚上和老婆亲热一番的可能性都没有。不过这也对他有促进,悲哀之际他拍拍脑瓜子,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游说不成功,原来看错了形势。现在大家都讲究阴谋,你光说傻打管什么用。打仗是要打的,可是关键是怎么个打法。联合谁打谁,都有个讲究。他喜滋滋地跑到房间里,把家里所有的书摊了一地,看中了其中一本《阴符》,就是它了,他咕哝了一句。于是马上擦拭干净灰尘,狂读起来。
  
  这《阴符》据说是当年齐太公姜子牙写的,估计里面专门讲怎么做反间,营惑君主的事。齐太公这老小子据说就是纵横家阴谋家的鼻祖,因为《孙子兵法》的《用间篇》里说:“昔殷之兴也,伊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但是这种间谍很危险,一般称为“死间”,这是个定中式结构的词组,意思是没命的间谍。也就是说,一旦被发觉,那是死定了。可是苏秦毫不畏惧,他太渴望成功了,就象主父偃所说:“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  很悲壮,是条好漢子,我们都能理解。
  
  后来苏秦把那本阴谋家的书全吃透了,決定重新出发,不过他这次为什么选择了燕国,我不知道,他好歹得选个強国啊。今本《战国策》说他得到赵肃侯的欢喜,可是我们看不出来,因为他这辈子好像没做过对赵国太有利的事,从《战国纵横家书》的书信里,基本上是在为燕国卖命,所以事实到底如何,只有存疑。


民间说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写成两部书,一部为《揣》,一部为《摩》,战国策中有所记载。后来被五马分尸。

那些头悬梁嶉刺骨的,很多不得善终的!那么辛苦操劳有什么用啊!!

东漢儒生孙敬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中“头悬梁”的主角人物,“当世大儒”“头悬梁锥刺股”的学蜥蜴人的蠕教啊。